我們黨的最終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的社會制度。我國的共產主義運動,已經經歷了兩個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過程:一是奪取全國政權,開創了通向社會主義的道路;二是完成了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F在,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黨在這一階段的任務,是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每個要求入黨的同志,都應該懂得黨為什么要把實現共產主義作為黨的最終目標?為什么說我國現在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的主要內容是什么?通過學習,樹立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堅定走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強信念。
第一節 黨的最終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的社會制度
我們黨之所以叫共產黨,就是因為我們黨以實現共產主義的社會制度為自己奮斗的最終目標。共產主義社會是人類歷史上最理想的社會制度,實現這一社會制度,是我們黨的最高理想。
一、共產主義社會是人類歷史上最理想的社會制度
對于如何實現最理想的社會,在人類歷史上有許多人進行過孜孜不倦的追求。例如,19世紀法國的圣西門、傅立葉,英國的歐文等人,就曾提出過種種社會主義的方案。但是,由于他們不理解資本主義的發展規律和無產階級的偉大歷史作用,致使他們的方案都成為不符index1.shtm以實現的空想。對于他們的學說,人們稱之為空想社會主義。馬克思、恩格斯吸收了他們學說中的合理成分,摒棄了不切實際的空想,根據對人類社會特別是資本主義社會發展規律的研究,對人類的理想社會棗共產主義,作出了科學的預測,從而使社會主義學說由空想變為科學。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共產主義社會形態,按其成熟程度,可分為低級階段和高級階段,通常分別稱之為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關于共產主義社會,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作了這樣的概述:“在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在迫使個人奴隸般地服從分工的情形已經消失,從而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對立也隨之消失之后;在勞動已經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隨著個人的全面發展,他們的生產力也增長起來,而集體財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棗只有在那個時候,才能完全超出資產階級權利的狹隘眼界,社會才能在自己的旗幟上寫上:各盡所能,按需分配!”(《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305-306頁)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他著作中也曾對共產主義社會進行過論述。綜合他們的觀點,共產主義社會有以下基本特征:
第一,社會生產力高度發展,物質財富極大豐富。在共產主義社會里,由于生產力的極大發展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物質財富不斷涌流,社會產品極大豐富,達到可以滿足整個社會及其成員需要的程度。
第二,社會成員共同占有全部生產資料。在共產主義社會里,生產資料的占有關系徹底擺脫了私有制的束縛。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歸全社會公共所有,勞動者本身既是勞動者,又是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者。
第三,實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則。社會成員將盡自己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參與社會勞動和工作,社會將根據每個成員的實際生活需要,分配個人消費品。消除了社會主義時期實行“按勞分配”存在著的某些事實上的不平等現象。
第四,徹底消滅了階級差別和重大社會差別。在共產主義社會里,由于生產力的高度發展,產生剝削階級的社會條件不復存在,階級和階級差別都將消滅,城鄉之間、工農之間、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之間的差別也將消失。
第五,全體社會成員具有高度的共產主義覺悟和道德品質。在共產主義社會里,勞動已經不是謀生的手段,而是人們生活的第一需要。勞動者都具有高度的科學知識、廣泛的專業知識和高尚的道德品質,在體力智力等方面得到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成為共產主義新人。
第六,國家消亡。隨著階級和階級差別的徹底消滅,作為階級統治工具的國家將完全消亡。那時,管理公共事物的機構雖然存在,但它的社會職能已經失去其階級性質。
以上這些特征,盡管只是共產主義社會的大致輪廓,但它已經向我們表明:共產主義是人類歷史上最美好、最進步、最合理的社會制度。中國共產黨把實現這樣的社會制度,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不僅代表了我國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的最高利益,而且表明了共產黨人所從事的事業,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最壯麗的事業,說明共產黨人的理想是最崇高的理想,是最值得為之奮斗和引以為自豪的理想。
二、社會主義社會必然代替資本主義社會,最后必然發展為共產主義社會
我們黨把實現共產主義的社會制度作為自己的最終奮斗目標,不僅僅因為它是人類有史以來最美好的理想社會,更重要的還在于它反映了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和必然趨勢。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是社會內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結果。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的發展狀況,是一切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正是在這個規律的作用下,人類社會從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發展到資本主義社會。資本主義社會是以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由資本家剝削雇傭勞動者、并由資產階級掌握國家政權的社會,是人類歷史上最后一個人剝削人的社會。資本主義社會把封建社會的小生產和自然經濟變為社會化的大生產,使生產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發展,這是歷史的一大進步。但是,資本主義社會自始至終存在著一個不可克服的矛盾,即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所謂生產社會化,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生產資料從個人使用變為許多人共同使用;生產過程從分散的個人行動變為許多人相互聯系、相互協作的社會行動;產品也從個人勞動成果變成大家共同創造的社會成果。社會化生產的這種性質,不能容忍生產資料和產品私人占有,它要求生產資料由社會占有和社會支配;對生產實行統一的社會管理,并由社會全體成員共同享有社會化勞動的成果。但是,在資本主義制度下,資本家依靠對生產資料的占有,不勞而獲地占有他人的勞動產品,這樣就產生了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由于生產資料被資本家私人占有,生產目的又是為了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潤,這樣,資本家總是在自己的企業中盡量加強管理,以打敗競爭對手,攫取更多的利潤。這就造成了個別企業生產的有組織性和整個社會生產無政府狀態競爭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使社會生產的正常比例遭到破壞,導致周期性的經濟危機。與這個過程相適應,資產階級對無產階級的剝削日益加重,社會財富日益集中到極少數大資本家手里,加劇了各種社會矛盾。這些矛盾,依靠資本主義制度無法根本解決,只有通過無產階級的革命斗爭來推翻資本主義制度,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用社會主義公有制代替資本主義私有制,才能使社會更好地組織生產,更加有效地發揮計劃和市場的作用,以推動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經過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的巨大進步,最終將過渡到“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共產主義社會。
實現共產主義的歷史必然性,不僅有科學的理論依據,而且也為無產階級革命斗爭的歷史進程所證明。自1848年《共產黨宣言》誕生以來,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理論到實踐,獲得了巨大的發展。從一個被反動派稱之為游蕩在歐洲的“幽靈”,發展成為遍及全世界、對人類命運起決定作用而為資本主義所懼伯的一支偉大的力量。當前,雖然世界范圍的社會主義事業遭受嚴重挫折,但這絲毫沒有改變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社會主義制度仍然在12億人口的東方大國巍然屹立,并且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發展,這本身就是社會主義的一個偉大勝利,給世界廣大的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以巨大的鼓舞。不管在今后的歷史進程中,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還會遇到什么錯綜復雜的情況,共產主義社會制度在全世界最終實現的趨勢是不可阻擋的。
正如列寧所說,神奇的預言是神話,科學的預言卻是事實。共產黨人的理想并不是無根據的幻想,而是有科學根據的、一定能夠實現的理想。共產黨員和要求入黨的同志,都要牢固地樹立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并且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來澄清對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各種模糊認識。
有些同志認為,共產主義好是好,只是離我們太遙遠了,把它作為理想來奮斗沒有現實意義。
我們認為,對共產主義的含義要有科學的理解。共產主義不僅是一種理想的社會制度,是一種科學的理論體系,而且還是一種運動。實際上,共產主義的實踐活動就在我們身邊。實現共產主義的過程,是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由低級到高級向前發展的。每一階段都有自己特定的任務和目的。共產主義運動,至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歷史。就我們中國來說,我們已經用了幾十年的時間進行革命斗爭,推翻了反動統治,消滅了剝削制度,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無數革命先烈為此獻出了寶貴的生命?,F在,我國進入新的歷史時期,黨正領導全國人民進行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在當前,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而努力工作,也就是為共產主義大廈添磚加瓦。也可以說,我們每天都在為實現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而奮斗。
有的同志提出: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一些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較快,這如何理解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的客觀規律呢?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一些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的確有了迅速發展,社會福利水平有所提高,勞資矛盾也趨于緩和。出現這種現象,原因是多方面的。從生產力方面來看,本世紀50年代,世界范圍內出現了以微電子技術、新型材料、光導、核能、航天技術、生物、海洋工程為內容的第三次科技革命,這是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規??涨?、影響最大的一次科技革命,其范圍和促進生產力發展的程度,都超過前兩次科技革命。由于種種原因,這次科技革命首先發生在以美國為代表的幾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萍几锩慕Y果使這些國家生產力的各種要素發生了重大變化,促進了經濟的迅速發展。從生產關系方面看,由于新科技革命的發展及其成果的廣泛應用,帶來生產力更高程度的社會化,要求生產資料在全社會范圍內更加集中,要求建立更大規模的企業和從總體上調整國民經濟結構,要求社會從各方面提供現代經濟發展所必須的各種基礎設施。因此,戰后各資本主義國家相繼調整了生產關系,由私人壟斷向國家壟斷轉變。資產階級政府同私人壟斷資本結合在一起,擔負起干預調節經濟運行的職能,國家干預調節下的市場機制成為普遍形式。例如,美國稱為現代市場經濟,法國稱為有計劃調節的市場經濟,德國稱為社會市場經濟,日本稱為政府主導型的市場經濟等,但實質都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由于國家干預調節的加強,使資本主義生產的無政府狀態有所緩和,這為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注入了活力。
但是必須看到,這種新的運行機制,仍然存在著資本主義制度本身所無法克服的矛盾,即:在以私有制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經濟中,從總體上看,經濟決策是分散進行的,不存在全社會范圍內有計劃調節的經濟基礎和條件。國家干預調節的范圍、程度、效應都局限于生產資料由私人資本占有這一不可逾越的范圍內,因而其功能是很有限的。因為資本主義的國家機器不可能是全社會利益的代表,當國家干預調節措施與私人壟斷資本利益發生沖突時,國家最終還是屈從和服務于壟斷資本。這種運行機制的矛盾,實質是資本主義生產社會化同私人占有生產資料這個基本矛盾的反映。
由于資本主義依然存在這些固有矛盾,它并沒有擺脫危機。戰后依然發生了四次世界性經濟危機,即1957一1958年、1973一1975年、1979一1982年和1990一1993年,特別是以后幾次危機,持續時間越來越長,生產波動頻繁,工人失業和企業破產數量均創戰后最高記錄。美國失業人數在40年代平均每年為270萬人,到1983年失業人數超過了1000萬人。1996年,仍然有近700萬人失業。1994年以來,歐洲共同體15國平均失業率一直徘徊在11%左右,社會上存在著1800萬人的失業大軍。企業開工率50年代最高達到95.5%,80年代最高只達79%。戰后經濟危機還表現為“滯脹”的新現象,即:生產停滯和通貨膨脹同時發生,長期存在。在“滯脹”環境下,國家運用干預手段面臨兩難的選擇。因為,要刺激經濟增長,就要擴大國家支出;而要抑制通貨膨脹,又必須緊縮銀根,這就使經濟增長和穩定價格水平兩種目標不可能同時存在。1983年以后,西方國家經濟大體是低速增長,年平均增長率為3%左右。進入90年代,西方國家經濟發展勢頭普遍放慢,甚至出現負增長。上述情況表明,資本主義經濟從初期的自由競爭到現在的國家壟斷和由政府干預調節市場,直至國際調節的嘗試,都不可能從根本上克服其固有的矛盾。只有打破制度界限,才能根本解決。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生產資料的集中和勞動的社會化,達到了同它們的資本主義外殼不能相容的地步。這個外殼就要炸毀了。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喪鐘就要響了。剝奪者就要被剝奪了。”(《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269頁)盡管資本主義滅亡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但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存在和發展,決定了社會主義制度或遲或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制度。
還有的同志提出,我國搞市場經濟,也有計劃,資本主義搞市場經濟,也有計劃,這不是一樣嗎?這種看法是一種誤解。過去,由于種種原因,人們把經濟調節手段或資源配置方式同一定的社會經濟制度直接等同起來,認為運用市場機制就是發展資本主義,要堅持社會主義就只能搞計劃經濟。這種片面的錯誤認識,長期束縛了人們的思想,阻礙了經濟體制改革的發展。鄧小平同志指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73頁)這個精辟論斷,從根本上解除了長期以來的思想束縛,使我們在計劃與市場關系問題上的認識有了新的重大突破,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的確立奠定了理論基礎。但是,也必須看到,任何一種經濟體制,總是在一定的經濟制度框架內建立和運行的,它們必然要受該經濟制度性質的制約。計劃和市場雖然可以存在于不同的社會經濟制度,但它們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存在的環境卻是大不相同的。
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由于生產資料為資本家私人占有,整個社會原本相互聯系的各生產企業和部門被分割開來,處于無政府競爭的狀態之中。盡管資本主義國家加強了對市場的干預和調節,相互競爭的無政府狀態有所緩和,但是從根本上說,在那里不存在計劃機制在全社會范圍內發揮調控作用的條件,雖然也有計劃手段,但不可能實行整個社會范圍內的有計劃調節,因為這同私有制在本質上是相抵觸的。資本主義的國家干預調節,只是一種補充形式。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的。在所有制結構上,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通過市場競爭發揮國有企業的主導作用;在分配方式上,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通過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在政治制度上,由共產黨領導的、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政權不是為某些集團或個人謀私利,而是以為全體人民服務為宗旨。這樣,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市場經濟,在處理整體與局部利益、長期與近期利益的關系上,在處理計劃與市場、微觀放活與宏觀調控的關系上,以及在刺激經濟效率和實現社會公正的關系等方面,就能夠比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更有效,做得更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機制的運行,也將會呈現較多的自覺性和計劃性。盡管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不成熟,還有大量問題需要解決,但終究會比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創造更高的生產力。
三、社會主義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上出現了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挫折。有些同志由此而懷疑社會主義到底還有沒有生命力,社會主義的旗幟究竟還能打多久?對于這個問題,我們必須歷史地、本質地加以分析。只有不被眼前的表面現象所迷惑,才能看清問題的實質,從而堅定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古人說得好:“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歷史已經證明并將繼續證明,社會主義是具有強大生命力的。
第一,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就是社會主義發展和壯大的歷史。
自《共產黨宣言》發表一百五十年來,社會主義無論是作為一種理論,還是作為一種運動,或是作為一種制度,雖然經歷了多次的跌宕起伏,但從總的趨勢看,仍然是由弱到強、由較小范圍到更廣范圍地發展著。在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時,它只是諸多社會主義理論中的一個流派。在社會實踐中,科學社會主義同工人運動結合起來,發展成為浩蕩的社會主義運動。1847年,當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黨的雛形棗共產主義者同盟創立時,只有400余人;到1864年第一國際時,已經擁有40萬會員;到20世紀初,全世界的無產階級政黨已有28個,擁有300多萬黨員。在法國還一度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棗巴黎公社。雖然巴黎公社只存在72天,但卻證明建立社會主義社會的現實可能。
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開始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出現了一些新情況和新問題。在這種情況下,修正主義思潮泛濫,給科學社會主義帶來了第一次危機。以列寧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者正確運用科學社會主義的原理,對帝國主義這個資本主義的特殊階段進行了科學的分析,提出了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特殊歷史階段的著名論斷。這一理論,不但證明馬克思主義沒有過時,而且闡明了帝國主義階段無產階級斗爭的特殊規律,大大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在列寧領導下,俄國無產階級政黨把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運用于俄國具體實踐,進行了偉大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在世界上建立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把社會主義運動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
此后,在十月革命的激勵下,無產階級革命斗爭和民族解放運動在世界各地蓬勃開展,無產階級政黨如雨后春筍般地建立和發展來。在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導下,各國共產黨領導本國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積極進行革命斗爭。到20世紀40年代中后期,先后有十幾個國家奪取了政權,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在無產階級沒有取得政權的國家,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斗爭也蓬勃發展,反映了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對社會主義的熱烈追求。到80年代,由共產黨、工人黨執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有15個。在第三世界新獨立的近100個國家中,也有許多自稱奉行社會主義或宣布以社會主義為目標。這也說明社會主義是很有號召力的。
進入80年代末、90年代初,社會主義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原蘇聯、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政黨,由于種種原因,面對社會主義建設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對社會主義前途失去了信心,走上了背棄社會主義的道路。這些國家出現的種種問題,并不是社會主義制度本身的問題,而是沒有真正堅持科學社會主義。他們在經濟上搞私有化,動搖了社會主義的基礎;在政治上搞多黨制,實行資產階級政治;在意識形態上搞自由化,否定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共產黨自身也改變了性質,自動或被迫退出政治舞臺,喪失了執政地位。從這些國家的沉痛教訓中可以看出,如果放棄了科學社會主義這面旗幟,就必然會喪失已經取得的革命政權和其他成果,失去社會主義國家發展的機會,甚至連國家的主權和統一也保不住。
我們黨在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領導下,成功地走出了一條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社會主義在中國顯示的蓬勃生機和活力,為全世界所公認。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恢復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實現了全黨工作中心的轉移,實行改革開放,逐漸形成了鄧小平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以及一系列方針政策。二十年來,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了巨大的、舉世矚目的成就。據統計,國民經濟年平均增長速度1979-1990年為8.8%,1991-1994年達到12.2%。1995年提前五年完成了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兩番的任務。1996年經濟繼續快速發展,國內生產總值達到6779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1995年增長9.7%。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1996年城鎮居民家庭人均生活費收入達到4377元,扣除物價上漲因素,是1978年的近3倍;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費純收入達到1926元,是1978年的4倍多。城鄉居民儲蓄1996年達38520.8億元,比1978年的210億元增長了182倍。居民消費水平穩步提高。1952-1990年,盡管人口增長了98.9%,但居民人均消費額按可比價格計算,仍提高了2.7倍。1996年居民人均消費額達到3919元。人民的生活質量有了較大改善。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醫療衛生條件的改善,我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已由建國前的35歲提高到1996年的70.80歲,人口死亡率由建國前的33‰降到1994年的6.49‰。
這樣的發展速度,堪稱世界經濟史上的奇跡,雄辯地說明了社會主義在中國的蓬勃生機和興旺發達,也證明了科學社會主義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最近,世界銀行行長詹姆斯·沃爾勞森撰文指出:“中國收入的增長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其他國家花費200年才能取得的,而且有許多國家至今尚未取得。”西方一些信仰共產主義的人士不無道理地說,只要占世界人口1/5的中國的社會主義陣地不丟失,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就有希望,社會主義就依然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主流。
第二,社會主義的本質決定了社會主義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什么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呢?它與強大的生命力又有什么必然聯系呢?鄧小平同志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73頁)這是對社會主義本質的科學概括。
首先,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的一個本質特征。馬克思主義認為,在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最革命、最活躍、最有決定意義的因素是生產力。從根本上說,是生產力的發展推動了整個社會向前發展。能夠促進生產力發展的力量,就是進步的、符合社會發展方向的、有生命力的力量;反之,阻礙生產力發展的力量,就是落后的、逆歷史潮流而動的、走向衰亡的力量。在社會主義制度產生之前的各個社會制度,都是以私有制為基礎的,當它們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就由解放和促進生產力的發展變為阻礙和束縛生產力的發展。社會主義制度建立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就在于社會主義制度消除了阻礙生產力發展的私有制,建立了適應社會化大生產的公有制,因而能夠解放生產力,能夠以資本主義所沒有的速度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制度的合理性和必然性還在于,由于它與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是一致的,因而決定了社會主義社會能夠自覺地、不斷地調整和改革自身在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不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的部分和方面,從而解決與生產力之間不相適應的矛盾,不斷地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
其次,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又一本質特征。在資本主義社會,資產階級的利益是建立在對廣大人民剝削的基礎之上的。在這種剝削制度下,資本主義社會表現出極端的兩極分化:一方面,少數資本家積累的財富越來越多,另一方面,廣大勞動人民盡管生活水平也有提高,但與少數資本家簡直無法相比。據統計,現在美國人口中1/5最富的人占有國民財富的76%,另外4/5的人只占有國民財富的24%,其中1/5最窮的人只占有國民財富的0.2%。在法國,占人口10%的富人擁有國民財富的55%,而在下層,窮人的行列正在日趨擴大。聯合國和世界銀行的報告指出,在英國,貧富之間不平等居西方國家之首,其嚴重程度甚至比牙買加、斯里蘭卡、埃塞俄比亞等國有過之而無不及。美國著名經濟學家保羅·塞繆爾森在他所著的《經濟學》一書中講道:“如果我們把美國人的經濟收入比做用孩子們玩的積木做成的一個‘金字塔’,每一層積木代表1000元的差距,那么,這座積木做成的‘金字塔’,將會比法國巴黎的埃菲爾鐵塔還要高得多。坦率地說,我們大部分人,按照我們的經濟收入全在離地面僅一碼的最底層。”這種人剝削人、兩極分化的制度,使資本主義社會成為最不平等、最不合理的社會。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堅持生產資料公有制和按勞分配占主體地位,堅持消滅剝削和消除兩極分化,并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上述兩個本質特征,分別表明了社會主義社會的根本任務和根本目的。社會主義能夠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并且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理所當然,它是具有偉大生命力的社會制度,是得到億萬人民衷心擁護的社會制度。
四、社會主義制度的發展和完善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
必須懂得,社會主義制度的發展和完善,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它是在曲折和反復中前進的。如果只認識到社會主義的必然性和優越性,而不同時認清建設社會主義的長期性、復雜性和曲折性,就很容易造成誤解,似乎社會主義在世界范圍內戰勝資本主義很快就能實現。這樣,一旦遇到挫折,就會使自己陷于迷惘,以致動搖對社會主義的信念。其實,那種“速勝論”的觀點,是既不現實也不科學的,它不符合歷史的本來面目和社會的發展規律。
首先,從社會發展規律看,任何新舊社會制度的更替,都要經歷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其間必然要經過激烈的復辟與反復辟的反復斗爭。封建社會代替奴隸社會用了上千年的時間,經歷了無數次的反復和斗爭。資本主義代替封建主義也非一帆風順,從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算起,英國資產階級和封建王朝進行了長達一百三十多年復辟與反復辟的斗爭;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后,也經過三次封建王朝復辟,用了八十六年,資產階級政權才穩定了局面。從典型的資本主義國家英國出現,到1871年德國資產階級革命,前后經過二百二十多年的較量,在世界范圍內資本主義戰勝封建主義才成為定局。即使這樣,至今某些國家仍然存在著封建制度。一種剝削制度代替另一種剝削制度的更替,尚且需要經歷如此漫長的歷史過程,新生的但還稚嫩的社會主義要同已高度發展和成熟的資本主義進行較量與斗爭,并要取得徹底勝利,最終實現消滅剝削制度和解放全人類,那就必然更加復雜和艱巨,必然要經受多方面的挑戰和嚴酷考驗,這是不言而喻的。
其次,從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規律看,生產關系的變革依賴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生產力是決定性的因素?,F在,資本主義生產在停滯和腐朽的總趨勢下,仍然有進一步發展的余地,在一定的時期內還可能有較快的發展速度。只有當社會化大生產發展到一定程度,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再也無法容納生產力的發展時,資本主義才會滅亡。當然,這也需要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社會主義制度首先是在經濟比較落后的國家建立起來的。加強經濟建設,大力發展生產力,創造豐富的物質財富,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和人民的共同富裕,更需要用很長一段時間。只有創造了比資本主義更發達的社會生產力,才能真正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才能為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奠定強大的物質基礎。
再次,從新生事物成長的規律看,曲折和反復總是不可避免的。凡新生事物,都不可能一產生就十全十美,只有在發展中才能逐步自我完善。這就需要不斷地探索和試驗。在這一過程中,有成功,也不可避免地會有挫折與失敗,從而出現曲折和反復。社會主義事業同一切新生事物的成長一樣,也是螺旋型上升、波浪式前進的。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社會主義的發展遇到過幾次大的挫折。如1871年巴黎公社失敗后,反動勢力一面殘酷鎮壓、迫害無產階級,一面對第一國際和社會主義思想大肆攻擊,加上巴枯寧分子的破壞,第一國際宣布解散;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由于第二國際內部機會主義泛濫,導致國際工人運動的分裂;50年代中期,一些新建立的社會主義國家脫離本國的實際,照搬蘇聯模式,帶來許多弊端,脫離了群眾,社會主義威信下降,出現了像“匈牙利事件”那樣有大量群眾參加的反政府活動,在許多國家還出現了反對社會主義的思潮;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原蘇聯、東歐劇變為主要標志的社會主義運動中出現的危機,是自共產主義運動誕生以來規模最大、程度最劇烈的一次挫折。
從我們黨的歷史看,革命的發展也經歷過多次曲折和反復。在民主革命時期,既有右傾投降主義帶來的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的挫折,也有“左”傾盲動主義指導下搞“中心城市”暴動帶來的挫折,特別是1931至1934年“左”傾機會主義的統治,使革命事業出現了在白區損失百分之百、蘇區損失百分之九十五的挫折。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1958年在“左”的思想指導下,搞“大躍進”、刮“共產風”,使我國經濟遭到很大損失。1966至1976年,又由于長期“左”的思想發展,堅持“以階級斗爭為綱”,導致了長達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的浩劫。
綜上所述,社會主義在發展過程中出現曲折和反復是難以避免的。因此,我們要正確對待曲折和反復:一是不可輕視,要善于總結經驗教訓,盡最大努力將曲折和反復帶來的危害減少到最低程度;二是不要驚慌失措,不能一遇到曲折和挫折就動搖社會主義信念,而要把曲折和反復看作是繼續前進的新起點。歷史已經證明,正是在每一次挫折之后,人們才會認真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努力探索,為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開辟更加寬廣的道路,從而使之在新的實踐中繼續前進。巴黎公社失敗后沒幾年,便出現了以各國無產階級政黨紛紛成立為標志的社會主義運動高潮;第二國際破產后,代之而起的是蘇維埃社會主義俄國的誕生和第三國際的發展;50年代一些社會主義國家的挫折,帶來了各社會主義國家陸續出現的改革。同樣可以相信,社會主義經過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大, 挫折,將會步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作為共產黨員和要求入黨的同志,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正確認識和把握, , 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不斷堅定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信念,堅韌不拔,百折不撓,堅定地為實現共產主義而奮斗。
第二節 黨在現階段的任務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為了實現黨的最終目標,黨必須根據當前所處歷史階段的社會特點,科學地提出這一歷史階段的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戰略任務。要求入黨的同志,應當明確我們當前所處的歷史階段為什么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黨在這一階段的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戰略目標,并以實際行動模范地貫徹執行黨的基本路線,為實現黨的基本綱領和戰略目標而努力奮斗。
一、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不可逾越的歷史階段
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包括兩層含義:第一,我國社會已經是社會主義社會,我們必須堅持而不能離開社會主義。第二,我國的社會主義還處在初級階段,我們制定一切方針政策都必須從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而不能超越這個階段。
我們所說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是泛指任何國家進入社會主義都要經歷的起始階段,而是特指我國在生產力落后、經濟不發達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必然要經歷的特定階段,即不發達階段。這一階段是逐步擺脫不發達狀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歷史階段,是由農業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勞動的農業國,逐步轉變為非農業人口占多數、包含現代農業和現代服務業的工業化國家的歷史階段;是由自然經濟半自然經濟占很大比重,逐步轉變為經濟市場化程度較高的歷史階段;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轉變為科技教育文化比較發達的歷史階段;是由貧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較低,逐步轉變為全體人民比較富裕的歷史階段;是由地區經濟文化很不平衡,通過有先有后的發展,逐步縮小差距的歷史階段;是通過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較成熟的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體制和其他方面體制的歷史階段;是廣大人民牢固樹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自強不息,銳意進取,艱苦奮斗,勤儉建國,在建設物質文明的同時努力建設精神文明的歷史階段;是逐步縮小同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在社會主義基礎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階段。這樣的歷史進程,至少需要一百年時間。至于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那還需要更長得多的時間,需要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堅持不懈地努力奮斗。
為什么說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不可逾越的歷史階段呢?
從根本上說,這是由我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背景和我國社會發展的實際狀況決定的。我國原來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國。從上個世紀中葉以來的一百多年間,經過各派政治力量的反復較量,經過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多次失敗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最終勝利,證明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唯一的出路是在共產黨的領導下,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反動統治,走社會主義道路。但是,也正因為我們的社會主義是脫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以落后的小生產和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為基礎,生產力水平遠遠落后于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這就決定了我們必須經歷一個很長的初級階段,去實現許多國家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實現的工業化和經濟的社會化、市場化、現代化。
經過四十多年來的發展,我國當前的情況是,一方面,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和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中的指導地位已經確立,剝削制度和剝削階級已經消滅,國家經濟實力有了巨大增長,教育、科學、文化事業有了相當發展。另一方面,人口多、底子薄,地區發展不平衡,生產力不發達的狀況還沒有根本改變;社會主義制度還不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不成熟,社會主義民主法制還不夠健全,封建主義、資本主義腐朽思想和小生產習慣勢力在社會上還有廣泛影響。這種情況說明,我們今天仍然沒有超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明確我國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對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正確認識我國現在所處的歷史階段,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首要問題,是我們黨制定和執行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根本依據。我們講一切從實際出發,最大的實際就是我國現在處于并將長時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講要搞清楚“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就必須搞清楚什么是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在初級階段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我們在建設社會主義過程中出現失誤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提出的一些任務和政策超越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二十年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因為克服了那些超越階段的錯誤觀念和政策,又抵制了拋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錯誤主張,堅持一切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這樣做沒有離開社會主義,而是在腳踏實地建設社會主義,使社會主義在中國真正活躍和興旺起來,廣大人民群眾從切身感受中更加擁護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是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的新發展和重大突破,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石,也是我們深入理解黨的基本路線的鑰匙。
二、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
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導下,我們黨形成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這就是:“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這條基本路線,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為根本立足點,以“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為核心內容,以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為奮斗目標,概括并闡述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總的任務、總的方針、總的政策。它集中反映了黨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們事業能夠經受風險考驗,順利達到目標的最可靠的保證。
1.“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是黨的基本路線的核心內容。“一個中心”,是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兩個基本點”,是指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的總方針。“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表述,簡明扼要,通俗易懂。它概括了建國以來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的主要經驗,是當代中國發展必須遵循的根本路線。
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關鍵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1956年黨的八大曾正確地指出:“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黨和全國人民當前的主要任務,就是要集中力量來解決這個矛盾,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但是由于我們當時對國內和國際階級斗爭形勢的估計有偏差,偏離了八大的路線,犯了“左”的錯誤,給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造成了很大損失。這個教訓是極為深刻的。誠然,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建立后,由于國內因素和國際影響,階級矛盾還將在一定范圍內長期存在,在某種條件下還有可能激化,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和正確地處理這方面的問題。但是,必須看到,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不是階級矛盾,而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個主要矛盾貫穿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整個過程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這就決定了我們必須把經濟建設作為全黨全國的中心,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不能動搖經濟建設這個中心。牢牢把握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一百年不動搖,這是我們幾十年來的一條根本的歷史經驗。我們要牢記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就是發展生產力這個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把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為總的出發點和檢驗標準。只有生產力真正發展了,才能使人民富裕幸福,使國家繁榮富強,從而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增強社會主義的吸引力,推動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向前發展,為實現黨的最終目標棗共產主義奠定基礎。
四項基本原則,是我們的立國之本,是我國人民在長期革命斗爭中作出的歷史性選擇,是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團結的共同的政治基礎,是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健康發展的根本保證。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整個過程中,都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實踐證明,只有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才能鞏固和發展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保證我們的事業始終沿著社會主義方向順利前進。如果動搖了這四項基本原則中的任何一項,那就動搖了整個社會主義事業,動搖了整個現代化建設事業。同時,四項基本原則又從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獲得新的時代內容。我們堅持社會主義道路,是堅持走適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我們堅持人民民主專政,以廣泛的人民民主為基礎,又為人民民主的充分發展提供有效的形式;我們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同時適應新形勢的要求,注意不斷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我們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重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當代中國的實際結合起來,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傊?,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同時要隨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發展不斷豐富和發展這四項基本原則。
改革開放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必由之路。我們實行的改革是全面改革,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自覺調整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各個方面和環節,來適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發展水平和實現現代化的要求。這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發展和完善,是又一次偉大的革命。改革的目標,是從根本上改變束縛我國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建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同時相應地改革政治體制和其他方面的體制,使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在政治、經濟等各個領域都充分顯示出來。開放包括對外對內的全面開放,以形成多層次、多渠道、全方位開放的格局。近代世界和中國的歷史都表明,拒絕接受外國的先進科學文化,任何國家任何民族要發展進步,都是不可能的。社會主義作為一種嶄新的社會制度,必須繼承和發展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我們進行現代化建設,必須實行對外開放,引進國外的先進科學技術,積極發展對外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更多更好地利用外來資金、人才和技術,大膽吸收和借鑒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以加快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改革開放是前無古人的嶄新的偉大事業,沒有固定、現成的模式可以遵循,應當大膽探索,勇于開拓,在實踐中不斷地開創新路,使我們的社會主義建設始終充滿生機和活力。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必須正確處理改革、發展同穩定的關系,保持穩定的政治環境和社會秩序。沒有穩定,什么事也干不成。必須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在社會政治穩定中推進改革和發展,在改革、發展中實現社會政治穩定。
四項基本原則和改革開放的總方針,作為黨的基本路線的兩個基本點,它們之間相互貫通,相互依存,統一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實踐之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所以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實行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我們的改革開放所以能夠健康發展,就在于它是有利于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改革開放。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都是為了更好地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在整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都要把握好這兩個基本點的辯證關系,堅持反對僵化和自由化這兩種錯誤傾向。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右的表現主要是否定四項基本原則,搞資產階級自由化,甚至制造動亂。“左”的表現主要是否定改革開放,認為“和平演變”的主要危險來自經濟領域,甚至用“階級斗爭為綱”的思想,影響和沖擊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右可以葬送社會主義,“左”也可以葬送社會主義。改革開放要探索和開辟新的道路,突破束縛生產力發展的體制和觀念,阻力也主要來自“左”。因此,我們一定要深刻吸取歷史上的教訓,既要警惕右,更要注意防止“左”,自覺地完整地堅持兩個基本點,牢牢把握黨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
2.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我們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歷史任務。為什么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前面加上“富強”、“民主”、“文明”三個概念呢?這是由中國國情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需要所決定的。加上這三個概念,就突出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應有的性質,使這一歷史任務和奮斗目標得到更加清晰、完整的表述。
首先,國家富強,人民富裕,本來就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屬性,是建設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由于我國生產力落后,經濟發展水平比較低,不少人尚未擺脫貧窮的狀態。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擺脫貧困,使國家富強起來,這個目標就顯得更為突出和迫切。正如鄧小平同志所說,從1958年到1978年這二十年的經驗告訴我們: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不發展生產力,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能說是符合社會主義要求的。黨的基本路線的表述,體現了鄧小平同志這一重要思想。
其次,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突出表現。因此,以安定團結為前提,努力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就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戰略目標之一。鄧小平同志曾精辟地指出,“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的現代化。”(《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168頁)這個重要結論,準確地表述了民主政治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地位。社會主義事業是億萬人民的偉大實踐,沒有真正的民主政治,就不能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因而也就不可能有社會主義事業的勝利。這幾年,我國的民主政治有了進一步發展,但也要看到,由于我國封建社會的歷史很長,缺乏民主傳統,所以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任務,不僅十分重要和緊迫,而且非常艱難。民主政治是個發展過程,受很多因素的制約,只能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而發展。
再次,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也是社會主義的一個重要特征。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努力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使我國人民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文明是指人類社會的進步狀態,包括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個方面。精神文明建設與物質文明建設是辯證統一的,兩者互為條件,又互為目的。物質文明建設是社會主義文明建設不可缺少的基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對物質文明的建設不但起巨大的推動作用,而且保證它的正確發展方向。我們所進行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高到新的水平。
3.自力更生,艱苦創業,既是黨的優良傳統,也是黨的基本路線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必須堅持的一條重要原則。
1980年初,鄧小平同志在《目前形勢和任務》的報告中說:“中國搞四個現代化,要老老實實地艱苦創業。我們窮,底子薄,教育、科學、文化都落后,這就決定了我們還要有一個艱苦奮斗的過程。”(《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257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這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但是,隨著我國經濟狀況的好轉,在社會經濟生活中出現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問題,就是講節約、比貢獻的精神少了,艱苦奮斗、勤儉建國的觀念淡薄了,盲目攀比和一味追求高消費的現象多了。在一些地方和一部分人中,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在滋長蔓延;在一部分干部中,揮霍浪費、以權謀私、貪污受賄、徇私舞弊等腐敗現象在發展。如果這些丑惡現象得不到有效制止,社會風氣敗壞,那不僅經濟建設搞不上去,中華民族也不可能興旺發達。我國目前正處于實現現代化的創業階段,需要有更多的資金用于建設。因此,一定要長期堅持艱苦奮斗、勤儉建國的方針,提倡崇尚節約的社會風氣,大力弘揚我們民族的偉大創業精神,使江澤民同志提出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積極探索、勇于創新,艱苦奮斗、知難而進,學習外國、自強不息,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同心同德、顧全大局,勤儉節約、清正廉潔,勵精圖治、無私奉獻這64個字的精神,真正深入人心,成為我們搞好各項工作的強大的精神動力。要勤儉辦一切事業,把主要精力和資金用到擴大再生產上來,為“實現四化,振興中華”,不斷奮發進取。
必須明確,堅持自力更生和實行對外開放是統一的。我們引進國外的技術、資金、人才和管理經驗,目的是為了增強自己的建設本領和能力,決不是依賴外國,更不是花錢買一個現代化。即使是引進國外的技術和管理經驗,也要發揚自力更生的精神,盡快加以消化和改造,使之成為我們自己的東西。否則,我們將永遠落在別人的后面,不可能實現現代化。因此,我們的對外開放政策,是以自力更生為前提的,它們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我們既不能用自力更生來排斥對外開放,也不能因為實行對外開放就放棄自力更生。正確的態度是用自力更生精神來搞好對外開放,通過對外開放提高自力更生的能力。
黨的基本路線關系到我們事業的全局和根本,關系到黨和國家的前途與命運,是制定其他一切具體工作路線、方針、政策的基本依據。黨的十四大和十五大都把黨的基本路線載入黨章,這不僅為維護黨的基本路線的權威性、穩定性和連續性提供了有力保證,而且為全黨統一思想、統一行動提供了最重要的準則。每個共產黨員和要求入黨的同志,都必須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
三、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
在民主革命時期,毛澤東同志根據當時的國情,總結黨領導革命斗爭近二十年的經驗,在《新民主主義論》中系統論述了新民主主義的經濟、政治、文化。在黨的七大上,他又在《論聯合政府》的政治報告中作了進一步闡述,正式提出了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的基本綱領,指導中國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使中國走上了社會主義的道路。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根據鄧小平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圍繞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在總結幾十年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方面的經驗,特別是近二十年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在黨的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明確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規定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標和基本政策,為全黨和全國人民進一步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主要包括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文化三個方面的內容。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就是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人民當家作主的基礎上,依法治國,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主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文化這三個方面的基本目標和基本政策有機統一,不可分割,構成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
這個綱領,是鄧小平理論的主要內容,是黨的基本路線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開,是這些年來最主要經驗的總結。這對于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全面向前推進,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四、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戰略目標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任務相當艱巨,工程十分浩大,必須經過長期的有步驟、分階段的努力奮斗才能實現。黨在認真分析國際國內各種條件的基礎上,從基本國情出發,提出了我國現代化建設大體分三步走的戰略部署,即:第一步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這一戰略目標已經基本實現。第二步到本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個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黨的十四大提出了近期奮斗目標,即在90年代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本世紀末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兩番,實現第二步發展目標;同時,也對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提出了初步的設想。
在世紀之交召開的黨的十五大,又將第三步奮斗目標進一步具體化。這就是:到下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經過十年的努力,到建黨一百周年時,使國民經濟更加發展,各項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紀中葉建國一百周年時,基本上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
“三步走”的戰略步驟,為全國人民提供了改變貧窮落后面貌,逐步實現現代化的長遠目標和近期規劃,明確了使我國躋身于世界強國之林的時間表。實踐已經充分證明,這一戰略目標并非高不可攀,經過努力是完全可以達到的;同時又是一個積極的目標,宏偉的設想,體現了中華民族的雄心壯志。它必將進一步振奮民族精神,增強整個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激勵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宏偉目標而奮發圖強,艱苦創業。
“三步走”的發展戰略,不單純是一個經濟指標問題,還具有更為深刻的政治意義。社會主義之所以優于資本主義,根本就在于它能夠推動社會生產力更加迅速地發展,使全體社會成員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三步走”的戰略步驟明確標示了這種提高的水平和幅度。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實現工業化和經濟的社會化、市場化、現代化過程用了二百多年的時間,如果我們從1956年算起到下世紀中葉,用一百年時間基本達到上述目標,就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最有力的證明。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鄧小平同志說,到下個世紀中葉,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第一,是完成了一項非常艱巨的、很不容易的任務;第二,是真正對人類作出了貢獻;第三,就更加能夠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這不但是給占世界總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條路,更重要的是向人類表明,社會主義是必由之路,社會主義優于資本主義”。(《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224、225頁)
實現“三步走”的發展戰略,必須抓住機遇,力爭隔幾年上一個新臺階。經濟發展速度的快慢,決定著一個國家在國際競爭中的命運和地位?,F代國際間的競爭,實質上是以經濟和科技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在世界經濟發展浪潮涌動的今天,一個國家的發展速度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甚至發展慢了都會在國際大環境中變得越來越落后。而落后就會被動,許多事情就難辦,甚至要挨打、受欺侮。社會主義要想在經濟上進而在政治上戰勝資本主義,首先就要在經濟發展速度和效益方面超過資本主義,創造出比資本主義更高的勞動生產率、更快的發展速度。我們反對和平演變,固然要靠政治斗爭,但最有說服力、最終解決問題的,是要盡快把經濟搞上去,增強綜合國力,使全體人民都過上富裕日子。這是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中國共產黨人立腳的根基。
當前,我國既面臨挑戰,更面臨大發展的極好機遇。第一,從國際環境看,和平與發展已成為當今時代的主題,世界格局正在走向多極化,爭取較長時期的國際和平環境是可能的;我們所處的亞太地區正在成為世界政治相對穩定,經濟發展活力最旺盛的地區,這對我國經濟發展是非常有利的;新的科技革命方興未艾,新一輪產業結構的大調整,大量剩余資金正在尋求新的投資市場。這些都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第二,從國內條件看,建國后特別是近二十年來,我國已經形成可觀的綜合國力,改革開放為現代化建設創造了良好的條件,開辟了廣闊的市場需求和資金來源,億萬人民的創造活力進一步發揮出來。第三,更重要的是,我們黨確立起已被實踐證明是正確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理論和基本路線。這些都是今天擁有而過去不曾或不完全具備的條件。機遇是客觀的,又是稍縱即逝的。能不能抓住機遇,用好機遇,關系到“三步走”戰略目標能不能實現,關系到民族的命運,國家的前途。過去我們抓住了重要的歷史機遇,也丟失過某些機遇。錯過發展機遇的教訓是深刻的。我們要以史為鑒,要有時代緊迫感,抓住機遇;要有歷史的責任感,珍惜機遇;要有科學的態度,用好機遇,更大膽地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把全國經濟盡快搞上去。
總之,黨在現階段的歷史任務繁重而又艱巨。每個黨員和要求入黨的同志,都要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把堅持共產主義的崇高理想同努力完成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任務結合起來。黨的十五大進一步闡明的我國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的戰略目標,使我們達到最高理想的道路更加清晰,積極投身于全面改革和現代化建設,堅定地貫徹執行黨的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就是實實在在地實踐黨的最高理想。如果不積極為現階段的目標而奮斗,不準備付出自己的辛勤勞動以至必要的自我犧牲,那就是空談共產主義,就不是一個自覺的和忠誠的共產主義者。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說:“現在的努力是朝著將來的大目標的,失掉這個大目標,就不是共產黨員了。然而放松今日的努力,也就不是共產黨員。”(《毛澤東選集》第1卷第276頁)
思考題:
1.中國共產黨為什么把實現共產主義的社會制度作為自己的最終奮斗目標?
2.為什么說社會主義制度的發展和完善需要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
3.為什么說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不可逾越的歷史階段?
4.怎樣正確理解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
5.聯系自己的思想和實際,談談怎樣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而奮斗。